1965年3月股票配资联系方式,林彪和叶群的女儿来到空军报社上班。
林豆豆来空军报社,是经过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和政委吴法宪亲自安排的。1964年10月,刘亚楼确诊患肝癌后,在上海华东医院治疗。1965年春节过后,刘亚楼打电话给吴法宪,让他到上海去一下。吴法宪到华东医院后,刘亚楼对他说:“林豆豆已经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了(实际并未毕业),叶群的意见,想把他放到空军报社当记者。”
吴法宪当即表示同意,第二天他就回北京,把林豆豆安排进了空军报社。
林豆豆到空军报社工作后,报社领导把她安排到文化处工作,因为这个处负责编辑《空中哨兵》文艺副刊,这正符合她喜欢文学的口味。但林豆豆大学没有毕业,文学修养不足,身体健康状况又时好时坏,所以编稿、定稿都不是那么得心应手,好在她态度端正,为人谦和,领导照顾她,同志们尊重她,一段时间以后,大家对她的工作还是认可的。
林豆豆本想和同事们打成一片,但因为她的身份特殊,再加上报社某些领导出于私心的“层层加码”,使她与大家被一道无形的“玻璃墙”隔离了开来。
林豆豆上下班是保密的,她不能像普通人那样乘公交车上下班,而是由一辆高级轿车接送。空军政治部保卫部警卫处副处长杨森专门负责林豆豆的安全工作,林豆豆上班前先电话通知杨森,他便马上跑到空军大院东侧的京西宾馆门前迎候。林豆豆下车后,由杨森陪同进入空军大院,再进入位于主楼四层的空军报社,当面交给报社领导。林豆豆下班后,同样由杨森护送到京西宾馆上车。
林豆豆在报社上班时,领导对她身边的同事专门强调: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之外,不要同她谈别的事情。林豆豆平时也很少和同事们闲聊,所以大家对她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林彪对当了《空军报》编辑的林豆豆,政治上是关心的,在读书、写作上也给予了相当多的指导。林彪知道林豆豆有文学梦,担心她把握不好,好高骛远,走偏方向,因此谆谆告诫她打好基础,摆正自己是一个初学写作者的位置。林彪曾对林豆豆说:
写文章要有自己的风格,但作为一个初学写作者,各种风格、各种体裁都可以学一学。我讲的不是漫无边际地学,而是有选择地学,从内容上来讲,主要的是学正面的,特别要抓住一个较好的作家,一种较好的体裁,一篇较好的文章,反复学习,多读精练,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在一段时间内突破一种文体,就会见效。
在林彪的指导下,林豆豆的写作水平进步很快。1965年5月7日,刘亚楼病逝,5天后,林豆豆撰写的文章《刘亚楼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在《人民日报》和《解放日报》同时发表,这篇文章让全国、全军范围内更多的人认识了她。
林豆豆对刘亚楼的感情是真挚的,刘亚楼对她有慈父般的关怀。林豆豆小时候,刘亚楼就经常抱着她玩。林豆豆确定到空军报社工作后,正在上海住院治疗的刘亚楼又鼓励她好好在报社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并亲手送给她毛泽东的著作让她学习。刘亚楼病重后,又让妻子翟云英写信给林豆豆,并送给她《江姐》和《女飞行员》等剧本,让她向剧中的英雄人物学习。
林豆豆的文章充满感情地叙述了这些往事,感染力可谓无与伦比。但考虑到当时党、国家和军队的形势背景,这篇文章从写作到发表都受到政治因素的左右,也得益于林豆豆的特殊身份,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
1968年7月13日,《空军报》发表了林豆豆和报社另外两名编辑一起合作的文章《三访九厂》。九厂是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家纺织工厂,这篇文章写的是九厂在“运动”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主题是歌颂“运动”的大好形势。
林豆豆作为《空军报》的记者,是不该插手地方、写地方题材的,这要放在一般人身上,那就是“越界”,甚至是违反纪律,但林豆豆“敢为天下先”。几天后,《解放军报》和《人民日报》也分别刊登了这篇文章。
后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这篇文章,非常高兴。据吴法宪回忆:“毛主席还很欣赏林豆豆写的一篇题为《三访九厂》的通讯,他曾经当面对我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
毛泽东表扬林豆豆,江青却吃了醋,她跑到毛家湾对叶群说:“豆豆这么能干,让她代替肖力(李讷)去主持《解放军报》算了!”叶群只好服软,又说了很多好话,江青这才作罢。
淘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